端午养生之药食两用话粽子
端午养生之药食两用话粽子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食物,几乎家家户户到了端午节都需要食用粽子,粽子同时也是走亲访友的佳品。粽子又被称之为角黍或筒粽,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,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之品。直到晋代,粽子才成为端午节庆食物,后成为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。在2012年时粽子入选成为纪录片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第二集《主食的故事》系列美食之一。由于南北的地域差异,导致粽子种类繁多,如北方的枣粽,南方的豆沙、鲜肉、蛋黄等多种款式粽子,而广东地区则流行碱水粽。但是不管粽子的形式如何变化,大部分的粽子还是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。以我的家乡江西客家为例,一般我们客家人食用的粽子为碱水粽,用草木灰水浸泡糯米,用箬叶包糯米成三角形,煮熟,因水中含碱,故被称之为碱水粽,吃时剥去箬叶,呈现的是金黄色的,然后沾上白糖即可食用。下面我们分析一个粽子原材料的用药功效:箬叶箬叶俗称粽叶,它的营养其实较为丰富,其提取物富含粽叶多糖、粽叶黄酮、有机锌、硒、碘、钙、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等。据《本草纲目》记载箬,若钓而弱,故名。其生疏辽,故又谓之辽。箬,生南方平泽,其根与茎皆似小竹,其节箨与叶皆似芦荻,而叶之面青背谈,柔而刃,新旧相代,四时常青。南人取之作笠,及裹茶盐,包米粽,女人以衬鞋底。治男女吐血,衄血,呕血,咯血,下血。并烧存性,温汤服一钱匕。又通小便,利肺气,喉痹,消痈肿。糯米糯米是糯稻脱壳的米,南方称之为糯米,北方称之为江米。糯米是制造粘性小吃的常用原材料,如粽子、八宝粥等常用到它,它除了是食材以外,其实也是一个良好的药用之品。据《本草备要》记载其:甘温,补脾肺虚寒,坚大便,缩小便,收自汗,发痘疮。然性黏滞,病患及小儿忌之。另外《冯氏锦囊秘录》对其更有详细的功效记载:稻米即今之糯米也。禀土中之阳气,味甘,气应温,无毒,为补脾胃益肺气之谷。但性温而滞,脾肺虚寒者宜之。久泻食减,以糯米一升,水浸一宿,炒熟磨筛,入怀山药一两,每日晨用半盏,入白沙糖二匙,胡椒末少许,滚汤调食,大有滋补,久服更令人精暖有子。又方,虚劳不足,糯米入猪肚内,蒸熟日食。草木灰草木灰为柴草烧成的灰。因植物种类的不同,灰的分量及其组成亦有差异。草木灰的组成主要为氧化钾、二氧化硅、氧化钙,但亦常含钠、镁、磷、氯、硫及痕迹的锰、硼、铜等。据《神农本草经》记载其:主黑子,去疣息肉,疽蚀,疥瘙。《本草纲目》云其:治犬咬,热灰敷之,蚀诸痈疽恶肉。白糖白糖是由甘蔗和甜菜榨出的糖蜜制成的精糖。糖是人体主要营养来源之一,人体的消耗要以糖类氧化后产生的热能来维持,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大约有70%是靠糖类供给的。因此糖是一个很好的滋补品,《本草纲目》云其:润心肺燥热,治嗽消痰,解酒和中,助脾气,缓肝气。《唐本草》云其:主心腹热胀,口干渴。综合上述,通过了解粽子各种原材料的药用价值可以发现粽子对于脾胃虚寒者、肺虚咳喘者、精液清冷者、疮痈肿毒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,当然,此物虽好,不可贪吃。因为食用过多的粽子容易导致消化不良、胀气、便秘、腹痛等症。特别是老人和儿童不宜多食。正可谓粽子可以治病亦可致病。
TAG标签:
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常见症状老年肝硬化的临床特点介绍
急性失血性贫血概述
老年痴呆症的简单介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