检测台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检测台厂家
热门搜索:
成功案例
当前位置:首页 > 成功案例

机械-拒绝-过度包装-势在必行(二)

发布时间:2021-11-02 11:40:22 阅读: 来源:检测台厂家

不要做“买椟还珠”的消费者 买椟还珠的故事大家都很熟习:“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,为木兰之柜,熏以桂椒,缀以珠玉,饰以玫瑰,辑以羽翠。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。”这个故事用来比喻没有眼力,取舍不当。说到 “买椟还珠”这个故事,大家无不笑那个郑人舍本求末的取舍。孰不知现时生活中恰恰许多消费者正在步着郑人的后尘。目前过度包装的商品在市场上热销,许多消费者更是跟风而动,趋之若鹜。有人会说,2者不能同等,我们热衷购买的是过度包装的商品,但怎样能跟郑人只重包装还掉珠宝1样呢?不然,在过度包装的背后,我们所失去的不单单是1两件商品那样简单。 不过数元的月饼被套上饰以金箔、描金绘彩等华丽的包装盒后以高出数倍的价格售出。固然,包装是为了保护商品、美化外观,但毕竟我们掏钱买的是商品而不是包装,如果包装的本钱大大超出了产品的本钱,就是对消费者权益的1种侵害。更有甚者,1些经营者利用消费者重视包装的心理,只重视包装,忽视产品质量,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伤害。过度的包装改变不了商品内在的品质,我们虽然没有失掉商品,但我们失掉的是比商品贵重许多的消费权益。 现在,大家选购礼品时,仿佛包装越漂亮、越精致就越能表现自己的诚意地里养殖场能强拆吗。因此乎,商品包装越包越豪华,越包越高级,其价格也是1路爬升。消费者明知商品其实不实惠,但由于虚荣心等种种因素,仍然青睐于有着华丽包装的商品。我国历来崇尚节俭朴实的国风,面对我们日益严峻的生存环境和日益紧张的资源,过度包装而导致消费者的这类畸形消费心理,对我们所提倡的建设节俭型社会10分不调和,过度包装带来的奢华、攀比之风,会使我们失去最为珍贵的民风,更会影响到我们全部社会的健康发展。 可以说,过度包装已成了破坏人文、生态上的始作俑者危房强拆会有补偿么。而我们如果还不意想到问题的严峻性,那么,我们可不只像郑人只是损失1颗珍珠那么简单了。有1句尽人皆知的口号,我们只有1个地球,失去1颗珍珠尚可,但失去我们的地球呢? “买椟还珠”的故事还在被我们演绎着,谢绝过度包装势在必行。消费者要建立健康的消费心理,面对过度包装的商品多几分理性,多几次谢绝,不做买椟还珠的消费者。少了资源的浪费,少了包装垃圾,于国于己10分有益。何乐而不为呢! 现代版的“买椟还珠”为何愈演愈烈? 在华丽包装的背后,其实对应着是厂商对消费者的驱动力,对应着厂商的利润寻求。这是包装大战的源头。在人的信息感知中,70%来自于视觉。消费者进超市的时候,第1被吸引的大概就是5颜6色的包装了。从这点不难理解为什么厂家重视包装了。可产品对消费者的终极意义,不就是产品本身的使用吗,适当包装有公道性,但为什么过度包装呢,而过渡包装有失控的现象的根由在哪里呢。 首先,我以为相干制度没到位是重要缘由。目前我国包装品废弃物约占城市家庭生活垃圾的30%以上,而其体积要构成家庭垃圾的1半以上。在国外许多国家,对商品的包装有着严格管理,并颁布包装法规拆迁离婚有什么好处。如有的就明确规定商品的包装空位不得超过包装体积的25%,包装本钱不得超过产品价值的15%,对过度的包装要进行没收、罚款。而目前我国还没有有立法对商品的包装加以限制,没有制度束缚,而厂商之间竞争又异常剧烈,所以出现大面积过度包装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。 其次,在相干制度缺失的情况下,商品信息之于消费者信息不对称,也是引发过度包装的1个缘由。看1个消费品是否是好坏,必须要有足够的信息才能构成有效的判断,现在1些产品并没有在显著位置标出足够的产质信息,所以消费者没法准确判断,只好“穿着取人”,哪个产品的包装看起来“很正规”,“象正规厂家的”,因此就买了。正是这类比包装不比内在质量的普遍市场消费心态,变相地促进了商品包装的畸形发展。 再次,社会上浓重的礼尚来往风,一样成了过度包装寄生的土壤。如果提到首选的“买椟还珠”式的过度包装,非月饼莫属。每年邻近中秋,这个过度包装的明星就充斥市场,人们居然对过度包装的豪华盒装月饼情有独钟。不时有豪华包装传闻,乃至有10来万1盒的。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,宁愿多花点钱也要买面子尚可以理解,但动辄上万数万的,那是为什么呢。我当初也对如此高价百思不得其解,后来才突然觉悟,我们操什么心啊,那不过主要给行贿者用的。表面上送的是月饼,实际上是送盒子上镶嵌的珠宝啊。 过度包装与消费市场心态的不成熟是互动的,它不但在继续误导消费市场,浪费了有限资源,更严重的是造成环境污染,成为公害。所以,我国尽快制定颁布制约过度包装的相干法规,从源头限制过度包装和欺骗性包装的泛滥,并在公众消费心理上加以疏导,引导他们健康、朴素的消费观。对形似礼,实为贿的行动,纪监部门要及时关注。唯有多管其下,方能使“过度包装”得到根本上的遏制。